1.贾平凹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和老师的四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
(2)
(3)
(4)
答案:
郊游时,阿姨摘花,他反问阿姨花儿疼不疼;
看电视听到国歌时,他总要站起来双手打起节拍;
街上有人打架,他敢于去劝架;
“我”在他家写条幅,他不虚伪、不做作地恭维“我”。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与老师的四件事情即可。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我”与老师的第一件事情在第③自然段,这段话主要讲述了在郊游时阿姨摘花分给大家,他却反问阿姨花儿疼不疼。据此概括;
“我”与老师的第二件事情在第④自然段,这段话主要讲述了看电视听到国歌时,他总要站起来双手打起节拍。据此概括;
“我”与老师的第三件事情在第⑤自然段,这段话主要讲述了街上有人打架,他敢于去劝架。据此概括;
“我”与老师的第四件事情在第⑥自然段,这段话主要讲述了“我”在他家写条幅,他不虚伪、不做作地恭维“我”。据此概括。
2.理解词语
嗤笑:_____
虚伪:_____
答案:
指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指虚假不真。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即可。
嗤笑:指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虚伪:指虚假不真。
3.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并作答。
(1)第3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人物的?从“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第5自然段加点字的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画横线的部分细致地描写了街上两人争执的场面以及“围观人”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
从动作和语言两方面。体现出了他对阿姨摘花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突出了他对花的怜惜之情。
从两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十分神勇的可贵品格。画线句子了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更加衬托出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的优良品格。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与内容的分析。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句子中所描写的内容,结合平时对于描写方法的理解完成。
通过阅读画线句子: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可知,句中运用了动作与语言的描写。其中“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的“翻”“扇”这些动词十分生动传神,表明了孙涵泊小朋友对大人摘花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表现了他的天真和善良,突出了“我的老师”的爱心。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内容理解与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分析作答。
文中第⑤自然段的“立于”、“大喊”这两个词语是“我”的老师孙涵泊制止街上两人打架时的行为特点,从中可体会到“我”的老师勇敢,正直,大义凛然的品质;
结合画线句子: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起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细致地描写了街上两人争执的场面以及“围观人”的表现,周围人看到打架是“轰然走散”的与只有孙涵泊这个小朋友敢于上前制止形成对比,衬托出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的优良品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他真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出现了4次。这是运用了反复强调手法,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句子的分析能力。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
结合文中内容可知,“他真该做我的老师”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在第③到第⑥自然段的结尾处。这是运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作用是强化主题,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结尾处说“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作者意识到儿童可以作为成人老师的应该不只是作者一个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良好愿望,他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来向儿童学习,少一些庸俗、势利、胆怯和虚伪,多一些坦诚、爱心和勇气。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时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章记叙了三岁半的孙涵泊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不接受阿姨摘的花朵,大胆指挥国歌等事情,表现了他年龄虽小,但是善良,有爱心,有慈悲胸怀,尊重生命。相对于心灵被污染的世俗成人世界,纯真可爱的儿童的确有许多宝贵的品质值得大人学习。作者相信意识到儿童可以作为成人老师的应该不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同时表达了他的良好愿望,希望更多的人都来向儿童学习少一些庸俗、势利、胆怯和虚伪,多一些坦诚、爱心和勇气。(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