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阅读答案(刘长卿)

2018-12-10 10:15:43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jpg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拼音版注音:

  gǔ tái yáo luò hòu , qiū rì wàng xiāng xīn 。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yě sì lái rén shǎo , yún fēng gé shuǐ shēn 。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xī yáng yī jiù lěi , hán qìng mǎn kōng lín 。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chóu chàng nán cháo shì , cháng jiāng dú zhì jīn 。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翻译: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你是否认同,说说理由。

  (1)相同之处: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都融入了对前代旧事的回忆。都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而生发的怅惘之情。

  (2)不同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境界宏大,气势磅礴,为英雄让人物出场做铺垫。而“惆怅南朝事”这两句更加突出伤感失意之情绪和寂寞思归之意。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断句。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

  三、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对题目的读法,正确理解应为“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B.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周围景物而引发感慨,即景生情。

  C.颔联由近及远,描绘了吴公台附近山水阻隔、人迹罕至的寂寥场景。

  D.本诗属于咏怀古迹类作品,杜牧的《泊秦淮》也属于此类。

  四、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下列诗句不属于登高题材作品的一项是(B)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