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听笋》原文,完成后边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1.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置身竹林听到的声响,不包括下列哪一项?(___)
A | B |
竹林鸟的叫声 | 真正下雨的声音 |
C | D |
竹笋在竹箨里生长发出的“噗噗”声 | 竹箨破裂和竹笋拔节的瞬间发出的炸裂般“啪”的声音 |
→答案解析:A:竹林鸟的叫声。这个声音在原文第二段明确提到:“竹林梢上有竹林鸟的叫声。”因此,A项是文中提到的声响。
B:真正下雨的声音。我们仔细梳理原文,发现文中并没有提及真正下雨的声音。作者在第一段提到的是风吹竹林,竹叶发出的簌簌声,而非真正的雨声。因此,B项是文中未提及的声响。
C:竹笋在竹箨里生长发出的“噗噗”声。这个声音在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都有描述:“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以及“我驻足聆听,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竹林里四处都是噗噗啪啪的声音。”所以,C项是文中提到的声响。
D:竹箨破裂和竹笋拔节的瞬间发出的炸裂般“啪”的声音。这个声音同样在原文中有详细描述:“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因此,D项也是文中提到的声响。
➤参考答案:B
2.根据短文,下列哪个词语是用来形容竹笋的?(___)
A | B |
浅浅 | 秀颀 |
C | D |
遮天蔽日 | 遍地都是 |
→答案解析:A:这个词语在短文中用来描述草丛的深浅,与竹笋的形态或特征无关,因此可以排除。
B:这个词语在短文中用来形容竹子的枝干修长挺拔,而不是用来形容竹笋的。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C:这个词语用来形容竹林茂密,遮挡了阳光,同样不是用来形容竹笋的。所以,这个选项也可以排除。
D:在短文的第三段中,作者描述竹笋“这里一株,那里一株,遍地都是”,明确使用了“遍地都是”这个词语来形容竹笋的数量多、分布广。因此,这个选项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D
3.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___)
A | B |
文章主要对“我”在竹林里“听笋”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 “春笋也咕嘟咕嘟冒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在雨后拔节、迅速生长时的奇妙景象。 |
C | D |
面对鲜嫩的竹笋,“我”不敢动筷子,这是因为“我”在“听笋”后对春笋肃然起敬。 | “听笋”实际上“听”的是笋拔节时所表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
→答案解析:A、C、D正确;
B.有误。由“不是雨后春笋,春笋也咕嘟嘟冒着。这里一株,那里一株,遍地都是”可知,这个说法不正确,因为文中并没有提到雨后春笋,而是描述了春笋在任何时候都在生长。
➤参考答案:B
4.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哪句是直接描写声音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句子用A或B表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答案解析:直接描写声音的句子是A句:“我驻足聆听,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竹林里四处都是噗噗啪啪的声音。”这句话直接描绘了竹林中竹笋生长时发出的噗噗啪啪的声响,是客观的声音描述。
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是B句:“整个竹林似乎都响动了起来,使人如同置身一家医院的婴孩房一般,周遭全是活泼和新鲜。”这句话通过比喻和联想,将竹林中的声音与婴孩房中的活泼氛围相联系,表达了作者听到竹笋生长声音时的主观感受,即感受到一种活泼和新鲜的气氛。
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在于:
增强表现力:通过融入个人感受,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深化主题:感受是作者对景物的主观反应,也是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使文章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述,更是作者情感、思想和观点的传达。
综上所述,A句是直接描写声音的句子,B句是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感受,能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在这里作者融情于景,写出了竹笋剥离和拔节时带给人的活泼和新鲜之感,流露出了作者听到竹笋剥离和拔节声时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A句直接描写声音,B句写作者感受。好处: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感受,能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在这里作者融情于景,写出了竹笋剥离和拔节时带给人的活泼和新鲜之感,流露出了作者听到竹笋剥离和拔节声时的喜悦之情。
5.给文章拟题的方法有“以人物命题”“以事情命题”“以事物命题”“以特别吸引人的方式命题”等,请你任选一种给短文命题,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如何给文章起合适的题目,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也可用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还可以用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作题目。这篇短文主要围绕作者在竹林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其中重点描绘了竹笋生长时发出的噗噗啪啪的声音,以及作者对此的感受和联想。因此,选择“听笋”作为题目,既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场景——在竹林中聆听竹笋生长的声音,又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以“听笋”为题能吸引读者。理由:①文章主要是围绕着作者到竹林听笋的生长声来叙述的,以此命题起到了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②以“听笋”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