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阅读理解 > 正文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答案)

2024-02-16 10:18:48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原文 (1).webp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原文 (2).webp

  1.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两个关键词是(_____)

  A.约定   孝心

  B.约定   爱心

  C.愿望   孝心

  D.母子   亲情

  →答案解析:结合短文内容,主要讲述了王一民为了帮助母亲实现愿望,不顾自己74岁的高龄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去“旅行”;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遗言,83岁高龄的王一民用7个月的时间,把母亲的骨灰撒在西藏的土地上。可以用“孝心”“约定”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A

  2.“和母亲最后的约定”指(_____)

  A.让母亲“落叶归根”

  B.把母亲的骨灰撒到西藏去

  C.带母亲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D.陪母亲去中国南端的海南岛

  →答案解析:结合短文内容,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遗言,83岁高龄的王一民用7个月的时间,把母亲的骨灰撒在西藏的土地上。这是文中王一民和母亲“最后的约定”。结合各项,做出选择。

  ➤参考答案:B

  3.对第三自然段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从“中国最北端”到“中国南端”写出了路途之遥。

  B.“吱呀上路”说明儿子年纪大,体力哀弱,动作缓慢。

  C.“破旧的三轮车”说明工具简陋,母子俩旅途的辛劳可想而知。

  D.“74岁的儿子”“99岁的老母亲”从年龄角度写出了这是一对不寻常的母子。

  →答案解析:结合“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南端的海南岛。”这句,AC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B项中“吱呀上路”说明了三轮车的“破旧”,写出了行进中的艰难和缓慢,这项理解和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B

  4.下列对第六自然段加点字词“又”或“终于”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

  A.“又”和“终于”用词准确,体现了王一民的年岁之高。

  B.“又”字写出了王一民不是第一次将亲人的骨灰撒在西藏。

  C.“又”和“终于”都体现了王一民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心情。

  D.“又”写出了王一民的爱心孝心举动不是第一次,“终于”点出了路途的艰辛,经过了长途跋涉才到达。

  →答案解析:"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心情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高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这句中“又”说明王一民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再一次开始长途跋涉,“终于”说明了经过艰苦的努力,王一民才到达西藏,把母亲的骨灰撒在西藏的土地上。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D

  5.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文中第八自然段划波浪线句子,说明王一民的孝心超越了国界。

  B.母亲99岁了,还吵着去看世界,还有“老小孩儿”似的抱怨

  C.与母亲的“约定”和对母亲的爱支撑着王一民载着母亲走过了5万千米的奇迹。

  D.“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性,暗示了故事情节可能会引发读者的质疑。

  →答案解析:阅读各项,结合短文内容,A项表述正确;

  B项文中没有提及王一民母亲“吵着去看世界”时的具体年龄,这项表述错误;

  C项“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5万千米。”这句写王一民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 把母亲的骨灰撒在西藏,王一民往返跋涉了5万千米,这项表述错误。

  D项“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性,说明这种对母亲的“孝心”“约定”是真实存在的,目的是增强文章故事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A

  6.用一句话概括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答案解析:结合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这段主要描写,王一民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 把母亲的骨灰撒在西藏,王一民往返跋涉了5万千米。结合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参考答案:王一民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王一民往返跋涉了5万千米, 把母亲的骨灰撒在西藏。

  7.你认为文中这对“夕阳红”年龄的母子的旅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还是“夕阳中的微笑”?为什么?

  →答案解析:“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是指高龄儿子陪同老母亲一路旅行,孝心最感人也最美。“夕阳红”是指这对母子分别是九十多岁和七十多岁了;“夕阳中的微笑”高龄的儿子和母亲一起旅行,他们是开心的、幸福的。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我觉得这对“夕阳红”年龄的母子的旅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因为高龄儿子陪同老母亲一路旅行,孝心最感人也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