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篇关于父母情绪的文章被纷纷转载。《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父母的情绪》《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你的三分脾气,对孩子是七分的伤害!》……这些文章广被转载,说明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有一句话曾被很多家长自嘲:只要一谈到孩子的各种“学”,就伤母子感情。
很多妈妈无奈地表示常对孩子发火。
“因为孩子写作业不专心,我昨天吼了他,结果嗓子到今天还在疼,这可能是对我的惩罚吧。”
“我们家只要一练琴,就会爆发战争,孩子那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真是让人崩溃。”
“工作已经很累了,孩子还不让我省心,各种不懂事,真心累。”
曾经都想做一个完美的妈妈,却不知何时悄悄变成“河东狮”。并不奉行棍棒教育,但训斥和吼叫却依然常见。
我们都想要一个懂事省心的“别人家的孩子”,却没有成为一个温柔智慧的“别人家的妈妈”;我们都想要一个能有自律力的孩子,可我们却没有成为一个有自制力的妈妈。
吼叫不能养出懂事的孩子,也让我们心存愧疚。育儿的这种无力感如何改善?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成长为情绪稳定的父母?
妈妈焦躁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客观看待孩子 放弃过高期待
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著有《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我觉得妈妈应该清楚自己的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从源头做功课,让我们的情绪从适合的管道释放,而不至于在关系中造成伤害。
首先,情绪常常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看法或评价。比如一个小女孩做事总是慢条斯理的,妈妈的看法如果是“我的孩子总是做事情比别的孩子慢”,这个妈妈的情绪就可能是着急、焦虑,甚至会对孩子生气发脾气。如果妈妈的看法是“她有她自己做事的节奏,而且慢工出细活”,那妈妈的情绪就可能是放松的甚至欣慰的。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就要去检视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是否理性,如果是非理性的,就要去做调整。
其次,情绪还跟妈妈对孩子的期待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妈妈期待这次期中考试孩子的数学可以考99分,结果孩子只考了89分,那她就会有很大的失望情绪。很多时候妈妈的情绪起伏跟期待的落空有关系。需要妈妈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待。只要孩子做了努力,无论结果如何都该受到接纳和尊重。家长也有义务为自己的期待负责,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加重孩子的负担。
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每个当下做我所能做的,放下对未来的期待。如此一来,妈妈内心的情绪便会舒服很多。
最后,人的情绪还跟自我价值感有关联。通常一个很自信的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情绪会比较稳定,相反那些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妈妈反而常常容易跟孩子着急、脾气暴躁,不允许孩子犯错也不能接受孩子平庸。
因此,妈妈的自我成长很重要,要常常回望自己,多找找自己身上的优点,进行自我认可和欣赏。当我们能够很好地看待自己并拥有自信的时候,面对孩子的时候,无论他的表现如何,都可以很从容地应对。当妈妈比较平静的时候,才可以很好地支持到孩子。
当妈妈觉察到情绪以及情绪的来源,改变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但真正的改变需要始终坚持并不断练习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