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寄王道矩拼音版注音:
céng wén wǔ yuè dào yú zhōu , shuǐ pāi cháng tíng qì xià liú 。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
wéi yǒu mèng hún cháng liáo rào , gòng lùn táng shǐ gèng chóu móu 。
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zhōu jīng gù guó suì shí gǎi , shuāng luò hán jiāng bō làng shōu 。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
guī mèng bù chéng dōng yè yǒng , yàn wén chuán shàng bào gēng chóu 。
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渝州寄王道矩翻译:
想起了曾经五月夏日到渝州听闻水拍长亭台阶下的流水声的情景,尤其是与王道矩一起情意殷切地畅论盛唐历史场面,更是长久地缠绕着自己的梦魂。
如今“故国”已不再是“水拍长亭砌下流”的夏日,而是“霜落寒江波浪收”的严冬了,在这归乡之梦难以实现的漫长冬夜,在船上听见夜间报更声更使人感到无限地厌烦。
渝州寄王道矩赏析:
东坡冬夜舟经故国(古城渝州),想起了曾经五月夏日到渝州听闻水拍长亭台阶下的流水声的情景,尤其是与王道矩一起情意殷切地畅论盛唐历史场面,更是长久地缠绕着自己的梦魂。如今“故国”已不再是“水拍长亭砌下流”的夏日,而是“霜落寒江波浪收”的严冬了,在这归乡之梦难以实现的漫长冬夜,在船上听见夜间报更声更使人感到无限地厌烦。
东坡通过寄语故乡人王道矩(眉山青神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人、故乡、故国的深深怀念、思念、留恋之情。尤其是“故国”、“归梦”更使一语双关。“故国”,既指渝州,又指前代王朝的盛唐,这句“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既是倾诉对故人王道矩的怀念之情,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盛唐的留恋之绪;“归梦”,既是因怀念故人继而思念故乡,希望与故人重逢,希望回归故乡,又是留恋盛唐,希望重现大唐的鼎盛局面。然而,故人不逢,故乡难归,昨日盛唐难重现,诗人怎不惆怅厌烦!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