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清远舟中寄耘老拼音版、注释、赏析(苏轼)

2020-04-01 09:25:41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清远舟中寄耘老拼音版.jpg

  清远舟中寄耘老拼音版注音:

  xiǎo hán chū dù méi huā lǐng , wàn hè qiān yán bèi rén jìng 。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qīng yuǎn liáo wéi fàn zhái xíng , yī mèng fēn míng duò xiāng jǐng 。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jué lái mǎn yǎn shì hú shān , yā lǜ bō yáo fèng huáng yǐng 。

  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hǎi líng jū shì wú yún tī , suì wǎn jié lú yǐng shuǐ méi 。

  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

  shān yāo zì xuán cāng yù pèi , yě mǎ bù shòu huáng jīn jī 。

  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

  mén qián chē gài liè liè zǒu , xiào yǐ qīng liú shǔ bìn sī 。

  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

  tīng zhōu xiāng jiàn chūn fēng qǐ , bái pín chuī huā sàn yān shuǐ 。

  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散烟水。

  wàn lǐ piāo péng wèi dé guī , mù duàn cāng làng lèi rú xǐ 。

  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

  běi yàn nán lái yí sù shū , kǔ yán dà jìn mò wǒ lú 。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qīng zhāi shí rì bù rán dǐng , qū tū wǎng wǎng cháo guī yú 。

  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

  jīn nián yù lì jiàn rú shuǐ , qīng tóng yù mǎi náng yǐ xū 。

  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

  rén shēng bǎi nián rú jì ěr , qī shí zhū yán néng yǒu jǐ 。

  人生百年如寄尔,七十朱颜能有几。

  yǒu zǐ xiū lùn xián yǔ yú , ní shēng wǎng què dài jīng chú 。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

  tiān nán kàn qǔ dōng pō sǒu , kě shì píng shēng fèi dú shū 。

  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清远舟中寄耘老注释: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人境:尘世;人所居止的地方。

  乡井:1、乡里;家乡。2. 指同乡的人。

  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

  “岁晚”:原本指时节。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但这个节气有时候出现在农历“年初”,有时候又出现在农历“上一年年末”,凡后一种情况,即称作“岁晚”(岁晚,即“年末”),民间亦称作“内春”。“岁晚”,在这里是指农历九月。

  结庐:构筑屋子。

  颍河:古称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为沙河,因此也被称为沙河或沙颖河。

  黄金羁:以黄金为饰的马笼头。

  猎猎: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如:北风猎猎。

  鬓丝:亦作“鬂丝”。 鬓发。

  汀洲:水中小洲

  白蘋:水中浮草。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大浸:1.大水。2.指大海。

  清斋:1、谓举行祭祀或典礼前洁身静心以示诚敬。2、谓素食,长斋。3、清静之室。

  清远舟中寄耘老赏析: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