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参寥师拼音版注音:
shàng rén xué kǔ kōng , bǎi niàn yǐ huī lěng 。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jiàn tóu wéi yī xuè , jiāo gǔ wú xīn yǐng 。
剑头惟一吷,焦谷无新颖。
hú wéi zhú wú bèi , wén zì zhēng wèi bǐng ?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xīn shī rú yù xiè , chū yǔ biàn qīng jǐng 。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tuì zhī lùn cǎo shū , wàn shì wèi cháng píng 。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yōu chóu bù píng qì , yī yù bǐ suǒ chěng 。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pō guài fú tú rén , shì shēn rú qiū jǐng 。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tuí rán jì dàn bó , shuí yǔ fā háo měng ?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xì sī nǎi bù rán , zhēn qiǎo fēi huàn yǐng 。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yù lìng shī yǔ miào , wú yàn kōng qiě jìng 。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jìng gù liǎo qún dòng , kōng gù nà wàn jìng 。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yuè shì zǒu rén jiān , guān shēn wò yún lǐng 。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chéng suān zá zhòng hào , zhōng yǒu zhì wèi yǒng 。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shī fǎ bù xiāng fáng , cǐ yǔ dāng gèng qǐng 。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送参寥师翻译: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送参寥师赏析: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走人间”和“卧云岭”就是“了群动”和“纳万境”的具体表现。
以味言诗,出自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酸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苏轼很赞成司空图的观点,他在《东坡题跋》卷二《题韩柳诗》中也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司空图要求调和五味,苏轼则认为酸咸之中就能体现出五味,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