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三首其一拼音版注音:
xià mǎ gǔ zhàn chǎng , sì gù dàn máng rán 。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fēng bēi fú yún qù , huáng yè zhuì wǒ qián 。
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
xiǔ gǔ xué lóu yǐ , yòu wéi màn cǎo chán 。
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
gù lǎo xíng tàn xī , jīn rén shàng kāi biān 。
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
hàn lǔ hù shèng fù , fēng jiāng bù cháng quán 。
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
ān dé lián chǐ jiàng , sān jūn tóng yàn mián 。
安得廉耻将,三军同晏眠。
遣兴三首其一翻译:
下马凭吊古战场,放眼四望,只见一片茫然。
风声悲凉,浮云飘向远天,黄叶纷纷,坠落在眼前。
朽骨成了蚂蚁的巢穴,上面还有蔓草纠缠。
这凄惨的景象使我叹息,如今的人们是如此地崇尚开边!
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互有胜负,扩充的疆士不能长期保全。
如何才能得到廉颇那样的将领,让三军将士得以安眠?
遣兴三首其一赏析:
是作者经战场所见,讥讽邀功滋事的边将。杜甫早就在《兵车行》《前出塞》等诗中反对天子恣意开边、武将邀功黩武,主张立国有疆、重在守边。这首诗中关于边事和战争的看法基本上一样,但有两点不同:一、杜甫虽在《兵车行》中描写了疆场的悲惨景象,但那只是想象,而这里却是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二、以往攻石堡、伐南诏是唐朝开边,现在轮到吐蕃开边。所以他倍加思念赵国那位安边而不生事的良将廉颇。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