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王融)拼音版注音:
rú hé yǒu suǒ sī , ér wú xiāng jiàn shí 。
如何有所思,而无相见时。
sù xī mèng yán sè , jiē tíng xún lǚ qí 。
宿昔梦颜色,阶庭寻履綦。
gāo zhāng gèng hé yǐ , yǐn mǎn zhōng zì chí 。
高张更何已,引满终自持。
yù zhī yōu néng lǎo , wèi shì jìng zhōng sī 。
欲知忧能老,为视镜中丝。
有所思(王融)翻译:
宿昔:夜晚;夜里。从前;往日。经久;经常。
阶庭:台阶和庭院。
履綦:鞋子和綦巾。綦,綦巾,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汉典】足迹,踪影。指鞋上的带子。
高张:谓将弦绷紧。思绪紧也。
引满:拉弓至满。思绪满也。
有所思(王融)赏析:
诗写一思妇夜织,怀念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她曾与夫君约好了“佳期”,定好了时辰。可是,佳期已过,思妇内心焦急,翘首盼望,急切地期待着夫君归来,却总是不见他的踪影。她的心头,不免袭上无形的惆怅。那可不同于“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那种濒于绝望的期待,那种心态毕竟是相对平静的——尽管是低沉的平静;这可是有“佳期”可盼的呀——惟其有了“佳期”,所以希望愈大,思念之情愈加浓郁,急不可耐;惟其有了“佳期”却又“期”而“未归”,热切的希望落了空,所以失望愈大,心情愈加沉痛。女主人公想:他,是旅途遭受了什么不幸,还是忘却了“佳期”,忘却了山盟海誓?她实在不忍想下去了。她把全副身心都埋没到剧烈的织布劳动之中,试图以此来排遣苦闷。但这不仅没能稍稍平息心中的烦恼,“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音,反而更搅得她思绪纷杂,心情缭乱。于是,她干脆走下鸣机,迈出了乱哄哄的屋子。“望望”二字,一般解释为中心怨望,实际上,这里与其说是在直接刻画思妇的心理,不如说是在描绘思妇翘首盼望夫君的姿态、神态,而她怨望的心态,只是通过这种姿态神态,婉转地表现出来的。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体会到句中丰富的形象性,咀嚼到深厚的韵味。而且,循此亦可摸索到“徘徊东陌上”的意脉——否则,如果是从心态刻画忽然跳到动作描写,就显得突兀。而循此意脉,读者又仿佛可以看到,思妇在织机上频频遥望,终于失望以后,走下织机,迈出门户,仍然是一步一望,一望一步,来到郊外月色田野之中。荒漠的平原,沉寂的旷野,一下子统摄了她的身心,她的心情仿佛也变得平静了。宛如波涛汹涌的巨流,经过峡谷的激腾、击撞和喧嚣以后,汇入了一望无际的平湖,顿时显得汪洋恣肆、纡徐平缓了。在这宁静的世界,她兀自徘徊陌上,徜徉田间,直到月儿悄悄升起,行人渐渐隐去。这里,诗人已将灵动之笔从主人公心态的描绘中抽将出来,大笔绘画出一幅月下思妇沉吟图,烘托出一种清幽深远的境界,让人们从这幅寂静的图画和宁谧的气氛之中,从思妇的踯躅、徘徊之中,去体会她的心境,揣摩她的心情。无尽的思念,无穷的遐想,都融化在这清寂、空旷的境界之中了。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沈德潜评此诗“即景含情,怨在情外”(《古诗源》),可谓切中肯綮。另外,此诗已具有鲜明的格律化倾向。从声律结构形式分析,它属于“对式”绝句,即第一联与第二联各自成“对”,但相互不“粘”。这是“永明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五言诗从古体向律体过渡的痕迹。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从这一首小诗中,也可看到他在声律方面所作的努力。
齐武帝时,王融曾上书求自试,后迁至秘书丞,官至中书郎。
永明九年(491年),齐武帝在芳林园禊宴群臣,并命各人赋诗。王融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誉。
又因王融有才辩,永明十一年(493年),兼任主客郎,接待北魏使者,应对便捷。王融自恃有才华,希望可在三十岁内成为公辅。时北魏侵边,竟陵王萧子良于东府募人,举融为宁朔将军、军主,王融与萧子良相友善。
不久,齐武帝病重,王融欲矫诏拥立萧子良即位,与郁林王萧昭业争夺帝位失败。王融因依附萧子良而下狱,被孔稚圭奏劾,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