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秋词(萨都剌)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

2019-09-11 13:12:46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秋词(萨都剌)拼音版.jpg

  秋词(萨都剌)拼音版注音:

  qīng yè gōng chē chū jiàn zhāng , zǐ yī xiǎo duì liǎng sān háng 。

  清夜宫车出建章,紫衣小队两三行。

  shí lán gān pàn yín dēng guò , zhào jiàn fú róng yè shàng shuāng 。

  石阑干畔银灯过,照见芙蓉叶上霜。

  秋词(萨都剌)翻译:

  清秋夜来宫车出建章,紫衣小队排列两三行。

  石栏干畔举着银灯过,照见荷花叶上的清霜。

  秋词(萨都剌)赏析:

  诗的前两句中,“清夜”点出时间。在夜色的笼罩下,宫车出了宫门。与白日皇室出行时仪仗前呼后拥的情形不同,随行的只有穿着紫衣的两三行宫女。从时间来看,是万籁俱寂的时分;从人员来看,人数很少,所以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宫廷侍卫出面呼喝,又可以看出深宫秩序井然。宫女的紫衣高雅端庄,在夜色中显得朦胧而又神秘。作者着力展现一次安静、隐秘的出行。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元代皇帝喜夜游宫苑。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屡次提到皇帝夜游;他们甚至特意制造“五云车”供夜游之便,元诗人陈孚《云车夜游诗》即专记此事。由此可知,元代宫苑夜游不是罕见之事,萨都剌此诗应该是有现实根据的。

  后两句描写了出行的队列一路所见之景。宫禁森严,整首诗的视角应该是从远处眺望,只能看到紫衣小队缓缓而行,银灯所散发出来的淡淡光晕,与荷叶上白霜反射出来的清辉交相辉映。紫衣、银灯、白霜,作者截取的这几个意象清新、优雅、朦胧,就像一幅小品画,笔墨淡淡,但是意境悠远。后人多认为萨都剌所写不合乎元朝宫廷制度及实际情形,元人杨瑀在《山居新话》中曾对这首宫词进行考证,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有:北方没有芙蓉;宫中没有石阑干;宫人只是在大朝贺的时候才着紫衣,平时不穿;宫车夜出不符合常理;由此认为萨都剌所作只是“拟宋宫词”而已,并非亲身经历或者实景。杨瑀所论并不完全准确,宫车夜出之事上文已有解释,又如芙蓉,陶宗仪《辍耕录》、《元氏掖庭记》都多次记载元上都内苑太液池及郊外西湖等地植有芙蓉。然而不管宫中是否有芙蓉,诗中的“芙蓉”更多地代表一种象征意义。元上都仿照汉代宫苑,将内宫池沼命名为太液池,这与诗中第一句的“建章”相应合。史载建章宫宫北建有太液池,太液芙蓉作为宫苑一景一直流传到后世,唐明皇赞杨贵妃为“解语花”的故事即发生在太液池赏荷之时,白居易《长恨歌》亦有“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萨都剌此处所用“芙蓉”,即使不是实景,也可以遐想联翩,或许比采用实景更加心向往之。

  这首《秋词》没有一般宫词哀怨的情调,文笔简淡、意境隽永。萨都剌不仅是出色的诗人,同时还是一名丹青能手;《秋词》这首诗画面感很强,与他擅长作画有密切关系。他截取的这一幅宫廷生活画面,没有声音的干扰,在清幽的深夜里,一辆宫车以及两三行紫衣宫人悄然出行;在银灯清亮灯光的照耀下,池水中阑干边的荷叶上的清霜泛出淡淡的冷光。这样描写,虽然没有渲染宫廷生活的华丽富贵,但可以从中体会宫廷生活在细节上的精致,自有一股华贵之气渗透在画面里。元诗人杨维桢曾称赞萨都剌,认为他的宫词超过了唐代以宫词著称的诗人王建、张籍。这话虽有过奖之嫌,但由此可知萨都剌宫词的成就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

  萨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

  萨都剌早年家境贫困,但是萨都剌聪慧灵敏,文学资质异于常人。公元1327年,萨都剌考取了进士,次年七月,担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一职。公元1331年,萨都剌被调往江南一带,担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一职。任职期间,萨都剌前往过吴楚、荆楚、幽燕、上都等地,并且结交了张雨、马九皋等知名学者。纵观萨都剌仕途生涯,他曾先后担任过江南行台侍御史、淮西北道等多职。晚年间,萨都剌在杭州一带居住。

  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