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初发嘉州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音与阅读答案(苏轼)

2018-02-16 23:17:20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jpg

  初发嘉州全文(原文):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初发嘉州字词句解释(翻译):

  阗阗:众多、旺盛貌。

  画旃:画旗。

  锦水:即 锦江 。

  蛮江:指 四川 青衣江 。

  旷荡:空阔宽广;广大

  平川:广阔平坦之地

  野市:乡村集市。 乡村集市。

  禅客:佛教语。

  钓台:是一种渔具,为野钓爱好者们提供遇到复杂地形也能迅速搭建起平坦舒适的放置钓箱操作平台。

  暮烟:意思是傍晚的烟雾。

  潺潺:意思是指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初发嘉州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zhāo fā gǔ tián tián , xī fēng liè huà zhān 。

  gù xiāng piāo yǐ yuǎn , wǎng yì hào wú biān 。

  jǐn shuǐ xì bù jiàn , mán jiāng qīng gèng xiān 。

  bēn téng guò fó jiǎo , kuàng dàng zào píng chuān 。

  yě shì yǒu chán kè , diào tái xún mù yān 。

  xiāng qī dìng xiān dào , jiǔ lì shuǐ chán chán 。

  初发嘉州赏析(鉴赏):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