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赠李十四四首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释、字词解释(王勃)

2018-01-13 20:32:46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赠李十四四首.jpg

  赠李十四四首全文(原文):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

  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

  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赠李十四四首全文翻译(译文):

  我思慕茅草之宅,你喜欢竹林之游。

  我们彼此相待的地方,只有琴和酒;而如有风月美景,自然会相邀同赏。(友人情趣相投,真人生乐事。而只是寄情琴尊风月,又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无奈)

  门前小径偏适宜绿草生长,空阔的院子不满足鲜花烂漫。

  一生都与诗和酒为伍,神仙也自当来相会。(花草相宜之时,当正是气候宜人之春日,而花草诗酒相伴,没有外物羁绊,正是仙家之象。)

  竹林下只开三条路,路旁的花香飞满四邻。

  扬雄家从来门前冷落,只有情趣相同的人会来。(心静似水,从不为外物动心。无论古今,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即使晚来如此,早先总不免为世情所迷惑,落入忙忙碌碌、追名逐利、患得患失、妄求公平之中。)

  何为久留滞。秋霜洗刷天空到边际,雾色弥漫大江到岸边。

  久客的我常怕跟人告别,今天的行船为什么偏偏停留这么久不开动。(惜别之情,常见于不忍离去。此处却责问为何久滞,不到无法忍受离愁别恨不如此。

  赠李十四四首字词句解释(意思):

  野客:1.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2.蔷薇花的戏称。

  赠李十四四首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yě kè sī máo yǔ , shān rén ài zhú lín 。

  qín zūn wéi dài chù , fēng yuè zì xiāng xún 。

  xiǎo jìng piān yí cǎo , kōng tíng bù yàn huā 。

  píng shēng shī yǔ jiǔ , zì dé huì xiān jiā 。

  luàn zhú kāi sān jìng , fēi huā mǎn sì lín 。

  cóng lái yáng zǐ zhái , bié yǒu shàng xuán rén 。

  fēng yán tiáo guì zhěn , yuè jìng yǐn téng bēi 。

  zhí dāng huā yuàn lǐ , shū zhāi wàng xiǎo kāi 。

  赠李十四四首赏析(鉴赏):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