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最后一个猎人》原文,完成后面的阅读理解题!
1.梳理小说情节,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十年前,_______→不久前,村人搬离,德富独自留下→这天夜里, →天亮后,原路返回,德富发现村子被淹没。
→答案解析:十年前:描述了德富与母狼的一次相遇。在这次相遇中,怀孕的母狼被德富的陷阱困住,它表现出哀求的神态,德富被其打动,最终放走了母狼。这一情节为后文母狼可能的报恩行为埋下了伏笔。
不久前:村人因为山中猎物稀少,生活难以为继,纷纷搬离。但德富因为对猎人生活的执着和不舍,选择独自留下。
这天夜里:德富在夜晚听到了狼的叫声,他认出是那只曾经被他放走的独眼母狼。由于失去了猎枪,他最初有些慌神,但随后决定追赶母狼,看看它究竟想做什么。
天亮后:德富在追赶母狼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村子被泥石流淹没。他意识到可能是母狼故意将他引开,从而救了他一命。
➤参考答案:母狼哀求,德富感动放走母狼;听到狼叫(母狼报恩),德富追赶母狼。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画线句“激灵地‘爬’、习惯地‘抽’”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德富在听到狼叫声后的反应。这两个动作不仅表现了德富对狼叫声的敏感和兴奋,还揭示了他作为猎人的身份和习惯。同时,由于他习惯性地伸手去抽枕头下的猎枪却什么也没有抽到,这一细节也表现了他因失去猎枪而感到的失落和无奈。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参考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激灵地“爬”、习惯地“抽”生动地刻画出德富听到狼的叫声后的兴奋和激动,但作为猎人的德富没有拿到猎枪,他因失去自己的武器而顿感失落、伤感、无奈。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德富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解析:德富是一个性格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他固执地坚守着猎人的生活方式,即使面对生活困境也不肯轻易放弃。他对打猎有着深厚的喜爱和坚守,这从他失去猎枪后仍想尽办法打猎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同时,他也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这从他十年前放过怀孕的母狼可以看出。最后,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始反思并决定留下来种树以弥补过去的错误。这种知恩图报、知错能改的品质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和可敬。
➤参考答案:从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都下山了可看出他是一个性格固执的人;从政府收缴了德富的猎枪,但他依旧会去打猎可看出他对打猎的喜爱和坚守;从他放过怀孕的母狼可看出他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从他最后留在青龙山,为了保护环境开始种树可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知错能改的人。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德富没有进城,而是选择留下。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德富没有进城而是选择留下这一情节设置具有深刻的用意。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不仅使文章更加紧凑和完整,还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开头写德富留下是因为不舍这一片山、不舍猎人的生活和习惯;结尾写他留下则是为了青龙山、为了种树、为了弥补过去的错误。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德富个人心态的转变和成长,更反映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深刻主题。
➤参考答案:开头和结尾都写德富选择留下,首尾呼应。开头写德富没有进城,选择留下是因为不舍这一片山,不舍猎人的生活和习惯,留下后的德富既想尽办法在山中打猎,也为打猎无果而气恼;结尾写德富选择留下,是为了青龙山,他目睹了青龙山因被人们破坏而坍塌,村庄和房子也被淹没,自己因得到了母狼的救助而幸免于难,从而清醒,决定留下来种树。德富留下的原因和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了文章主旨。
5.读了这篇小说,林林、芳芳二人对小说主旨产生了分歧,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做出选择,并结合小说内容表述理由。
林林:我觉得这篇小说反映的其实是人和动物的关系,颂扬知恩图报的美德。
芳芳:我觉得这篇小说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对于小说主旨的探讨,芳芳的看法更为深刻和全面。她认为小说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因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而导致生态破坏、生活困境的故事。德富作为猎人的代表,他的行为和心态变化也反映了人类对传统狩猎文化的坚守与反思。同时,小说通过母狼报恩的情节强调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知恩图报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深刻的主题和寓意使小说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参考答案:我赞成芳芳的看法。青龙山曾经养育了山下的百姓,可是人们无止境的攫取,让青龙山失去了资源和生机,也迫使人们要背井离乡重谋生路;德富对猎人生活的不舍,表现了他对自然的依赖,对传统狩猎文化的坚守。青龙山下的村庄为什么会被泥石流淹没?小说没有明说,但读者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