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阅读理解 > 正文

《那年,那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答案)

2025-02-11 23:11:44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阅读下面《那年,那灯》原文,完成后边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那年,那灯》原文

《那年,那灯》原文2

  1.读第③—⑥段,说说文中的“我”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4730.png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概括。结合“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可归纳出,纳鞋底;结合“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可归纳出,猜字谜。

  ➤参考答案:灯下纳鞋底;灯下教“我”阅读;写作给“我”出字谜。

  2.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A:第②段中的加点词“弥漫”能否换成“闪烁”?为什么?

  B: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本题考句子赏析。第②段中的“弥漫”不能换成“闪烁”,“弥漫”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屋子,就像妈妈带给“我”的温暖,让“我”充实。“闪烁”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第④段画线句子,具体描绘了母亲纳鞋底的样子,运用了“穿”“扬起”“拉紧”“钻”等一系列动词,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母亲动作的熟练,表现了她的勤劳善良。

  ➤参考答案:A:不能换。“弥漫”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屋子,就像妈妈带给“我”的温暖,让“我”充实。“闪烁”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B: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在灯下熟练地纳鞋底的样子,体现了母亲的勤快、心灵手巧。

  3.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展开想象,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充“我”在灯下痴迷读书的样子。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答案解析:展开想象,能写出体现“入迷”的句子,通顺合理即可。比如: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我手捧书本,目不转睛。那白纸黑字牢牢吸引着我。

  ➤参考答案: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我手捧书本,目不转睛。那白纸黑字牢牢吸引着我。

  4.下列对短文写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B
短文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作者以“那年,那灯”为题,简洁,新颖,富有诗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CD
本文与本学期学过的《灯光》一文在写法上相似,都是由当前的灯光说起,再叙述往事,这样的写法称为插叙。短文的开篇,“我”收拾旧物,发现煤油灯,从而忆起往事,短文的结尾又提到煤油灯,形成了首尾呼应。

  →答案解析:A、B、D√;C:有误,这样的写法称为倒叙。

  ➤参考答案:C。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分点简述。(至少写两点)

  →答案解析:结合“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心地普良、关爱家庭、心灵手巧的人;结合“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热爱生活的人;结合“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有着长远目光的、热爱读书、教子有方的人。

  ➤参考答案:①母亲勤俭持家,在艰难的时候撑起一个家,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②母亲一边在灯下忙碌,一边教“我”阅读、写作、猜字谜,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