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林海》,回答下面题目!
1.作者对大兴安岭有什么感受?以下描述正确的是(___)。
A | B |
大兴安岭和秦岭一样 | 大兴安岭的“岭”满布奇峰怪石,高不可攀 |
C | D |
大兴安岭的“岭”很险峻 | 大兴安岭的“岭”是一座宝库 |
→答案解析:A:“大兴安岭和秦岭一样”与文中描述不符。文中明确提到“大兴安岭的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因此A选项×。
B:“大兴安岭的‘岭’满布奇峰怪石,高不可攀”也与文中描述不符。文中说“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但随后通过亲身体验,作者发现大兴安岭的岭并不险峻,而是“温柔”的,因此B选项×。
C:“大兴安岭的‘岭’很险峻”同样与文中描述不符。文中多次强调大兴安岭的岭是“温柔”的,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因此C选项×。
D:“大兴安岭的‘岭’是一座宝库”与文中描述相符。文中提到“兴安岭上千般宝”,并列举了落叶松、白桦、各种野花、小红豆等宝贵资源,还提到这些资源被用于建筑、制造家具、酿造红豆酒等,因此可以说大兴安岭的“岭”是一座宝库。所以D选项√。
➤参考答案:D
2.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从想象的角度赏析)
→答案解析:①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不同的绿色,强调了大兴安岭绿色的丰富多样和层次分明。这种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林海的绿色极为丰富,也表达了作者对林海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②这句话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兴安岭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兴安岭的美,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青松做衫,白桦为裙”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兴安岭上青松和白桦树的错落有致、相互映衬的美景,仿佛是大自然为兴安岭精心定制的服装。而“还穿着绣花鞋”则进一步增添了这种拟人化的效果,让人联想到兴安岭脚下的野花、小草等细节之美,如同精致的绣花鞋般点缀其间。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林海的绿色极为丰富,也表达了作者对林海的赞美与喜爱之情。②把青松想象成衣衫,把白桦想象成裙子,把野花想象成绣花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兴安岭的美,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3.“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 。
→答案解析: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在深入了解大兴安岭后,对其名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富饶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殷切希望。
➤参考答案:对兴安岭富饶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殷切希望。
4.文中多次写到兴安岭给人带来的感受———“亲切”“舒服”,有人认为这么写显得有些啰唆。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作者三次提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看到、摸到树木,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亲切、舒服;第二次是感受到兴安岭的美丽和建设结为一体,美得不空洞,令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感受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人感到亲切、舒服。作者的这种感受,来自对兴安岭由浅入深的认识。“亲切”“舒服”反复出现,强调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亲切”“舒服”这两个词汇是作者对兴安岭情感的真实流露。作者通过多次使用这两个词汇,强调了自己对兴安岭的深厚感情和喜爱之情。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亲切”“舒服”这两个词汇虽然简单,但却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感受。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不认同。作者三次提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看到、摸到树木,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亲切、舒服;第二次是感受到兴安岭的美丽和建设结为一体,美得不空洞,令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感受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人感到亲切、舒服。作者的这种感受,来自对兴安岭由浅入深的认识。“亲切”“舒服”反复出现,强调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