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原文,完成后边阅读理解题!
1.请在第⑥自然段“横线”内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答案解析: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可知,该句中各个灯是并列关系,用顿号分隔同类,所以“兔子灯、绣球灯、马灯”之间用顿号,马灯后面表示还有很多类似没有一一列举出来故用省略号代替,所以马灯后面是“……”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前面语义完整,所以在此处用句号。
➤参考答案:、、……。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答案解析: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内容“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可知这段描写的是看围屏,故A处填写看围屏;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内容“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和第⑤自然段内容“上街去看走马灯”可知,B处对应的是屋里的灯;C处填的应是街上的灯。结合文章第⑩自然段“天上有一盏红灯笼”可知,D处应填放红灯笼。
➤参考答案:看围屏;屋里的灯;街上的灯;放红灯笼
3.根据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 写了故乡元宵的灯,略写了另外两个习俗,这是因为 。
→答案解析:结合文章内容作者从第③至第⑥自然段详细介绍了故乡的元宵也就是灯节。从第⑦自然段至第⑩自然段简单的介绍了故乡的两个习俗,主要通过详细描写故乡元宵各种各样的灯,更能突出故乡元宵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答案:详家乡的元宵节不叫元宵,叫灯节,可见灯是家乡元宵最重要的习俗和仪式,最能体现家乡元宵的特点
4.从第⑩自然段划线句子“薄薄的凄凉”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解析:第⑩自然段“薄薄的凄凉”的本意是形容一种程度较浅、隐隐约约的悲伤和落寞的感受。结合文章第⑩自然段内容可知这句话在文章的含义是作者看到天上的红灯笼微微飘动,产生了这种情绪。这种凄凉可能是由于元宵佳节即将结束,欢乐的时光即将消逝,引发了作者心中对于美好时光短暂易逝的感慨与不舍。
➤参考答案:因为“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意味着年即将过去,所以“我”看着会有种“薄薄的凄凉”,体现了作者对灯笼的不舍,对年的不舍,也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5.文章开篇提到故乡的元宵“并不热闹”,这与后文对元宵节习俗的描写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开篇说“并不热闹”,给读者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悬念,让读者产生疑问——既然不热闹,那为何还要描写。接着,后文详细地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习俗,如送灯、看灯等,通过对这些习俗丰富细致的呈现,让读者感受到尽管从整体氛围上来说元宵不够热闹,但是这些传统习俗以及其中蕴含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节日的重视,都使得这个节日充满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气息,使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节日背后的内涵和意义。这种前后对比的手法,使文章形成起伏,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使读者对故乡的元宵有更深刻、全面的认知和感受。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提到故乡的元宵“并不热闹”,与后文对元宵节习俗的描写形成对比,开篇的“不热闹”是为了突出故乡元宵节与众不同、自有其独特之处,后文通过对各种习俗的细致描写,展示了故乡元宵节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从而凸显出即便在外界看来“不热闹”,故乡的元宵节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6.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习俗(列举2个以上)?请选取其中一个说说它的寓意?
→答案解析:结合日常积累,从家乡的传统习俗方面来介绍。比如:端午包粽子、赛龙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将糯米和馅料用粽叶包裹成三角或四角形状。同时也会举行赛龙舟活动,龙舟队伍在江河中竞赛划船。其中包粽子的寓意:一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百姓为了防止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投放米粮入江,后来演变成用粽叶包裹成粽子投入江中;二是有祈求平安、健康、吉祥的寓意,希望吃了粽子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家人身体安康。
➤参考答案:过年吃鱼,端午节包粽子;过年吃鱼代表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