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发布后,深圳学区房几乎是应声而动,部分区域房价几经变动,对比鼎盛时期的房价,有顶级学区两个月直降300万。
随后,坊间纷纷高喊这是对学区房“釜底抽薪”的大招,甚至有媒体认为,“深圳模式”可能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终极版本”。
但专家们提出了更冷静和理性的思考。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条例》研究和起草组成员熊义刚直接否认了“终极版本”的说法,并认为,深圳的教育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部分深圳房产、教育界人士还持另一种观点:深圳的“大学区”能给学区房“降温”,但治标不治本,深圳教育当下“患寡”,而非“患不均”。
深圳资深地产评论人朱文策认为,如果片区内教育资源均衡,扩大学区范围问题不大;但是如果片区内同时存在名校和普通学校,大学区改变了原本的学位对应关系,容易产生社会矛盾。
其次,大学区有可能导致原本没有机会就读名校的小区价格受益,“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想办法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态,否则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也认为,推行“大学区制”,确实能给学区房“降温”,但是它只是换了一种分配学位的方式,对原本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仍然没有起到最根本的作用,还是难以达到“治本”的目的,“我们要看到背后本质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而我们要提醒家长的是:
从深圳的模式来看,所谓的“多校划片”,有不止一种形式,并非简单地把几所学校拉在一起“摇号”。
其次,多校划片和“就近入学”并非天然对立。比如深圳就明确提了,就近入学,依然是要鼓励和保障的。但是,如果有家长愿意舍近求远,也提供选择机会。显然,这种不一刀切的做法,是更符合家长多元诉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