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杭州很多小学紧急开六年级家长,宣布一条重要消息:非主城区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不能超过9人,超过9人学生无法获得学籍。也就是说,如果超过9人,杭州主城区的家长执意要去非主城区民办初中,到时候人和学籍不一致,可能会影响中考。
据报道,这几年杭州萧山、余杭等地出现了很多高规格的民办初中,疯狂掐尖的生源大战,从市区弥漫到杭州周边城区,越演越烈,有的新学校还没开始招生,市区大批优质生源已经开始涌入。如果今年这项狠招能严格执行,杭州各城区民办初中的招生,会回归到相对稳定的局面。
杭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招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的共同问题,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针对民办学校的招生生源大战,开展治理。比如,教育部明确要求公办和民办学校要同时招生,不得混合招生等。在笔者看来,在对民办学校的招生,政府部门有责任规范,但是,规范必须依法治教,不能超出政府部门的职权范畴,否则,就会涉嫌民办学校自主办学权,也引发新的问题。治理民办学校规范招生、办学,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并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目前民办学校招生、办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义务教育不均衡,单一评价体系强化民办学校的“升学优势”,从而令民办学校受到追捧,招生陷入生源大战。对于民办学校的招生,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履行的监管权力,主要包括,明确民办学校招生的时间,不得提前招生;核定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民办学校学校招生不能超过额定规模招生;监督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按公布的招生规定招生,不得违规举行入学考试等。除此之外,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应该得到尊重,包括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在某地招多少学生。为规范招生秩序,政府教育部门可要求招生学校公布各地招生计划,并按计划招生,但计划应该由民办学校自主确定。
以此观察杭州限制非主城区民办学校跨地区招生规模的政策,就存在干涉学校自主招生权的嫌疑,影响民办学校间的平等竞争,被质疑是对城区民办学校的“保护”,也影响家长的择校权利。从政府部门角度看,限制非主城区民办学校跨地区招生,是为了防止民办学校间的生源大战、恶性竞争,但是,这也应该采取市场方式,而非行政干预手段。因为说到底,民办学校给受教育者提供的是差异化选择。
但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依靠行政手段对这一问题进行治理,也暴露出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政策遭遇现实挑战的问题。本来,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是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又满足受教育者选择权的两全做法,这也是发达国家的经验。然而,现实之中,在我国上海、杭州等地,少数民办学校的招生,带动整个地区的择校热,民办学校间的生源大战更为择校热火上浇油。对于民办学校带动的择校热,地方教育部门也感到无能为力,由于民办学校有资本优势,可跨地区招生,可挑选生源,又有更灵活的办学机制,公办学校很难和民办学校竞争,有的地方的民办学校已经形成对公办的“碾压”之势。
怎么面对这一形势?有舆论建议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收回,举办公办学校。但很显然,取消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是不现实的,也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选择。面对这一现实挑战,要抓准问题的要害。民办学校的“优势”实则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与优质民办学校有较大的差距;二是我国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更加凸显民办学校的“优势”,在单一评价体系之下,具有招生优势、生源优势、办学优势的民办学校,升学率会远高于普通公办学校。即便再怎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只要单一评价体系存在,民办学校就可能在升学竞争中领跑,也由此受到家长追捧。
所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才是治理民办学校择校热、生源大战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才能多元办学,民办学校才能提供真正的差异化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选择学校,不会追求升学率,民办学校的市场竞争,也就会从生源竞争,转向办学特色、品质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