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题拼音版注音:
rì yuè bù xiāng ráo , jié xù zuó yè gé 。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xuán chán wú tíng háo , qiū yàn yǐ rú kè 。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píng shēng dú wǎng yuàn , chóu chàng nián bàn bǎi 。
平生独往愿, 惆怅年半百。
bà guān yì yóu rén , hé shì jū xíng yì 。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立秋后题注释:
相饶:饶恕;宽容。
日月不相饶:鲍照诗:"日月流迈不相饶。"
节序:节令,节气;节令的顺序。南朝梁江淹《谢仆射游览》诗:"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
玄蝉:秋蝉,寒蝉。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独往:犹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庄子》:"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地、细万物而独往也。"
惆怅年半百:《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罢官:免除官职。
谓为形骸所拘束、役使。犹言被功名利禄所牵制、支配。晋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立秋后题赏析:
此诗前四秋后之景,后四所题之意。卢注秋燕公自喻,言将去华,如燕离巢,故云如客。鹤注是年公四十八,今云半百,举成数而言也。王嗣奭曰:张綖谓公诗"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又诗"往与惠询辈,中年沧洲期",皆生平独往之愿也。余谓此诗,乃公转念以后一味有高蹈志矣。(仇兆鳌 《杜诗详注》)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