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入” 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被“乱入”一词诠释得恰到好处。
二、作者是如何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结合诗歌前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用比喻的手法。首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前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三、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四、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五、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六、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七、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八、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九、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十、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十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刻画了一群 的采莲女形象。诗的第三句说采莲女乱入池中看不见,这是因为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的荷叶之中,叶裙难分;少女的脸庞 ;又密又高的荷叶荷花遮住了采莲女。
美丽、快乐(或美丽、活泼/美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 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难辨;
采莲曲(白居易)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十二、概括两首诗中采莲少女的形象特点。
王诗中采莲少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白诗中采莲少女腼腆害羞。
十三、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人物刻画上的妙处。
王诗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羞涩而又多情的少女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