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蒲田拼音版注音:
liǔ yīn shēn chù mǎ tí jiāo , wú jì yín shā zhú tuì cháo 。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
máo diàn bīng qí zhí shì jìn , mǎn shān hóng yè nǚ láng qiáo 。
茅店冰旗直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过蒲田翻译:
浓浓的柳阴中,马蹄轻快,意气扬扬,东京湾潮水消退,吐出一圈圈白沙,似在追逐海浪嬉戏。
路边茅屋上斜挑出卖冰的旗帜,大概是靠近市镇了,满山红叶如火,有一位女郎正在收集落叶。
过蒲田赏析:
在近代诗人中,苏曼殊是以七绝擅长的。他的绝句清新俊逸,饶有诗意,在风调上最近晚唐的杜牧,而在内容上则颇有出新。这首《过蒲田》就以异国情调取胜而在语言和意境上都创造性。
前二句就展现出一路海滨景色,成行的柳阴遮蔽着行道,直通海滨。上句从苏轼《西江月》“障泥未解玉骢骄”化出,但不说马骄而说“马蹄骄”,则是闻得马蹄之声来自柳阴深处,不必是眼之所见。然已令人感到可喜。下句才是视觉印象,海水正在退潮,白沙上留下退潮的痕迹,仿佛一步步追随着海水远去,海潮的气势比江潮更大。这句写视觉,也使人如闻潮声;与上句写听觉,却使人见玉骢二样,有通觉效果。“银沙”比白沙在词采上更华贵,而且能表现出沙白耀眼的光芒。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人的行走,但已有人行的感觉。沿着柳阴,他就走近海滨,而且蒲田已在眼前了,市郊景色,清丽如画。这里的异国风味是“冰旗”二字造成的,冰旗是冷饮店的标志,而冷饮是曼殊的嗜好,“尝在日本,一日饮冰五六斤,晚上不能动,明天饮冰如故”。(据郑逸梅《南社丛谈》)在中国古代,除寒食节,一般忌冷食,故无冷饮店和冰旗这玩意儿。写出它就暗示出一种当地风俗,引人人胜。
“满山红叶女郎樵”,画面极美,表达也好。若写作“满山红叶女郎拾”或“女郎拾叶作柴烧”,都不成。照亮诗句的,是那个“樵”字。本来“樵”是打柴,与树枝树干发生关系,而不关拾叶之事。而砍樵一般是男子的营生,与女郎本无关涉。可拾叶的目的,在于取得燃料,与砍樵无异,故无妨称之“女郎樵”。这是诗人措语的奇趣。“满山红叶女郎樵”,还远远超出它所表现的实际生活内容,而成为一幅具有强烈美感的图画。傍海的一片枫林,红叶与女郎相互掩映,一个是秋意的所在、一个则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诗句更多地指向美即形式,而不是真即内容。“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创造的意境美,一点也不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差劲。虽然没有写他的停步,可知他已不觉停步,可知那叶有“红于二月花”之美,而人之美亦见言外。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另号燕子山僧、南国行人等。广东珠海市沥溪村人,文学家,能诗文,善绘画,通梵文。
苏曼殊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曼殊曾入日本横滨大学预科、振武学校学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东京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次年加入拒俄义勇队。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