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渡湘江》中“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其中蕴涵着诗人怎样的慨叹?
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2、《渡湘江》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通篇用反衬手法。诗中有三组反衬:第一句用昔日春游的欢乐反衬今天被贬的悲愁;第二句用花鸟的美景来反衬悲愁;三、四句用湘江水北流反衬自己的南迁。
3、杜审言是初唐诗人,此诗在当时受到较高的评价,你认为此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写作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此手法有什么好处?
用的是移情于景的手法(或“拟人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4、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句,由此生发的。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5、《渡湘江》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抒发的是被贬的悲愁之情。
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
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7、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中窜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京国人南窜中的窜字是放逐的意思,作者用一个窜字,不仅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处境,更形象地体现了作者被流放的凄楚。
8、《渡湘江》的悲愁情绪,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今昔、实虚、已然和将然)对比、反衬。(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
9、你认为《渡湘江》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反衬。首句用昔游的快乐反衬今春的悲伤,第二句用今春花鸟的美景反衬作者的边愁,第三四句用湘江的北流反衬京国人的南窜,从而更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10、《渡湘江》三四句分别展示了人的南窜和水的北流,这样相对照的描写凸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因素?
诗人在贬谪的道路上,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11、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12、《渡湘江》这首诗歌通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
诗歌前两句是今与昔的对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歌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13、《渡湘江》的体裁是________。此诗的末句,使读者联想到战国末期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这两位诗人不仅同遭被贬命运,流放的去向基本相同,而且拥有同样的情怀,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句(或“七言绝句”),屈原无奈被贬,心系国事(或“身在江湖,心系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