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地点故国,季节晚秋,气候初肃。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内容。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长江、苍翠的山峰、来来往往的船只、残阳、斜插着的酒旗、彩舟、白鹭。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镞一样挺拔。残阳夕照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插着。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作者用了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江水纯净,山峰峻峭,落日西风,征帆白鹭,所写景物美丽而肃杀萧条。创设了高远开阔的意境。
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繁盛的六朝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只剩下衰草寒烟(物是人非)的悲叹。
5、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6、作者在诗的末两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有何用意?
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7、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
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
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8、比较《桂枝香·金陵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从思想主旨上看有什么差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
9、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10、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1)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
(2)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
(3)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
(4)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
11、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2)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3)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2、作者看到这些景象,想到了什么?
作者想到了从前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的生活,念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在拉到了过去,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
13、往昔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作者举了个例子,举的什么例子?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14、后人以之为借鉴了没有呢?
没有,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而且现实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和时时两个词说明了到现在为止,这种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统治者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教师点拨,从这里看得出来,王安石没有像其他文人登临怀古一样,只是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眼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见。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这也说明了这首词立意高远)。
15、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不超过100字)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
(3)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6)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16、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