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拼音版注音+注释+译文+赏析(辛弃疾)

2018-06-14 12:11:21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辛弃疾.jpg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xī jiāng yuè yè xíng huáng shā dào zhōng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清风半夜鸣蝉。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听取蛙声一片。

  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七八个星天外,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两三点雨山前。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旧时茅店社林边,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路转溪桥忽见。

  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xiàn

  [注释]

  ①“西江月”是词牌名。

  ②别枝:另一枝。

  ③听取:听到。

  ④天外:天的远处。

  ⑤茅店:指简陋的客店。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社:本指土地神,后把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作社。

  ⑥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树上栖息的乌鹊,它们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稻田里的蛙声叫得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好像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飘落在山前。行人不觉加快了脚步,拐了个弯,迈过溪上的那座小桥,嘿!社林旁边那爿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屡遭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西江月》就作于他闲居上饶带湖期间,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上饶黄沙岭途中行路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景象清新自然,情感摇曳多姿。

  词分上下两阕。上阙写晴朗的农村夏夜景象,通过月、鹊、风、蝉及稻花、蛙声等平常景物,组成一幅夏夜风光图,十分清新幽美。前两句借助视觉、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为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一直静静地爬在树上的蝉儿因乌鹊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鸣叫起来。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接下来的两句嗅觉、听觉并用,又引入稻花香里的一片蛙声:清凉的微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在望的年景一样。青蛙似乎也懂得“说丰年”。这样人格化的描写,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描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趣,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词上阙写晴,下阕则写雨,场景变化但过渡自然。下阕写阵雨来临之前作者赶路的情景,侧重于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的夏季,常有“过雨云”,头顶几片云飘过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犹如一幅淡墨水彩画。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困难,所以尽管只是“两三点雨”,也可以想见行人的焦急之感,从而自觉加快脚步。“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找到避雨之处,主人公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忽见”,就将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词的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读者进入意境,参与创造,体验品味,分享作者的愉悦心情,感受作者对农村风光的热爱之情。

  总之,这首词上阕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疏星稀雨,溪桥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