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二三里全文(含四个版本):
1、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元代徐再思的一首五绝: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3、唐代无名氏的无名诗: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4、还有一种说法是: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一望二三里全文翻译(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一望二三里赏析(鉴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的亭子里有六七处座位,便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里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可见这诗镶数字太巧妙,引来无数人二次创作。为什么“一去”不好?因为在诗的语言里,“去”是离开的意思,“壮士一去兮”“此去经年”,又不是送别伤怀诗,用这个“意象”的可能性很低。为什么“六七座”不好?因为古文诗词没有用量词的习惯,带了量词会破坏语境的协调性。为什么“门前”不好?因为一二句和第四句都是远景,第三句忽然跳转视角,很不协调;或有同学认为是移步换景树下见花,从二三里忽然到眼前太跳脱了,与全诗节奏不协调。有关移步换景可参考李太白神品《静夜思》,“床前”作“檐廊”解,自己体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