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终在于业余时间如何利用,爱因斯坦这样说得很对的 。
有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个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人与人的差别,就产生在业余时间。你如何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将最终决定你的一生在浑浑噩噩中还是轰轰烈烈中度过。
现代科学认为,每个人的潜力、潜质相差无几。一些科学家经过对人的大脑研究后证实,影响人的智商的脑细胞大体相当。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显得聪明,有的人却很愚钝,有的人有所作为,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人为何有差异呢?对此,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明确回答:“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现在我们实行“五天工作制”,有人据此作了一个析: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按72岁计算,其一生中是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闲暇时间22年。可以看出,其中闲暇时间最多。显然除了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时间外,一个人的差异在于怎样开发和利用22年这一宝贵的时间资源。
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有造化的人,无不是充分利用了业余时间。
被称为汽车销售大王的世界基尼斯纪录创造者乔·吉拉德,曾在一年中零售推销汽车1600多部,平均每天将近5部,他的成功,就与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分不开的。吉拉德曾说:“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这方式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他都在“推销”自己。甚至在吃饭付账,看体育比赛时,他也不放过让人们知道他就是乔·吉拉德。
古往今来,科学地利用业余时间成才的人比比皆是,太阳系学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科学家牛顿等的许多成就,都是利用闲暇时间苦心钻研取得的。恩格斯一直在曼彻斯特纱厂工作,业余时间钴研大量古典政治经济学,推陈出新,写出了许多名著,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数字英雄”的搜狐总裁张朝阳博士说:“我就是平凡人,我没有发现自己与别人有什么大的不同。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我每天平均除了7个小时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在工作(思考)。”
鲁迅先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把别人聊天的时间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和学习上。
许许多多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我们周围小有成就的普通人,无不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仅是在工作时间努力,他决不可能做出辉煌的成就,做出杰出的贡献。
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时间、同样条件的业余时间里,两个文化程度相同的人,经过若干年后,一个通过业余时间,可能成为具有某方面专长的学者,另外一个不愿学习,就可能成为庸才。
小张是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每次测试,成绩总是落在后头,左思右想也找不出一个原因来。他想:“我上课还算认真,作业也能应付着完成,就是喜欢在课余时间邀上几个人打打球、玩玩牌。想想这也没啥错,中学生总是喜欢玩的,况且不是说要减轻学习负担嘛!”
上海复旦附中高三学生杨域利用两年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苦练计算机技术,在一次国际中学生计算机中,与其它两位同学一起代表中国队荣获冠军。
同样的两个学生,不同的是两个人对业余时间的利用,相应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一个整天只知道玩,所以成绩也就差了许多;一个善于利用每一寸有用的时间去学习,于是他也就获得了成功,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胜利。
其实,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因为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而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相反,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恰恰不懂得、不珍惜业余时间。有些人在“双休日”面前,表现出一种懈怠、无聊、空虚的情绪。有的通宵达旦“筑长城”,有的沉迷于酒吧、舞池而精疲力竭;也有的把大量业余时间耗费在人际应酬上。由于玩过了头,到了上班时间没有精神,患上了“星期一综合症”,这不仅有悖于双休日应有的意义,而且浪费了人生的许多大好时光,让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到头来落得个“空悲切”!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闲暇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乃至流氓、罪犯。”
一个有能否成为一个事业上有作为的人,关键在于你是怎样利用业余时间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差距。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只有把握住每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不沉溺于玩乐,才有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