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语文基础 > 正文

小学国学常识:四书五经

2017-10-14 09:11:15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大学》古代教育理论的扛鼎(gāng dǐng)之作。

  《中庸》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史部:收录史书)

  史体

  史书的编写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传体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编年体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陈述,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正史

  以帝王传记为纲领并且由宫廷史官记录的有别于民间野史的中国史书。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的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见二十四史),并确定凡不经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1507942261138601.jpg

1507942281139138.jpg

  野史

  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bài)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也。

  野史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相比较而言,正史的史料更可靠,更权威也更可信,但由于封建的正统观念及其他种种原因,也删去了一些本该记入正史的事情。在正史不敢写的事情,便成了野史。

  别史

  区别于正史、杂史,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由私人撰写,有纪传体,有编年体,有纪事本末体,有实录体,有会要体。如编年体《资治通鉴》。

  杂史

  泛指我国古代私家著述的史书,是以记载带有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性见闻为主的史书。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它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杂史大多可以成为正史的补充,尽管杂史在一定意义上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可以借助杂史了解到一些事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在正史那春秋笔法似的文字下面还隐藏了些什么。如《国语》、《战国策》、《山海经》、《列女传》、《天工开物》、《大唐西域记》、《水经注》等。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