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阅读理解 > 正文

《烛心》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答案二)

2024-12-18 13:03:14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阅读下面《烛心》原文,完成习题!

《烛心》原文

  1.这篇微型小说只有三百余字,情节却颇富变化,语言凝练且意味深长。小说很巧妙地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站在“台前”的小男孩和______;藏在“幕后”的          

  →答案解析:根据”小莉的脑子急速地转着。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红红的蜡烛。”可知,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站在”台前”的小男孩和李薇,一个是藏在”幕后”的小男孩的妈妈。

  ➤参考答案:李薇、小男孩的妈妈

  2.选文有三处划横线的句子,对此描述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B
三处划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这些句子像一根线串起整个故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D
第一处划线句子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烘托了小男孩烦闷的心情这些句子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起着很大作用

  →答案解析:根据”六月的一天,乔迁新居。倒霉的赶上下雨,这会儿雨突然大了,还没收拾完毕,忽然又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李薇刚摸到蜡烛和打火机,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可知,划线句子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烘托了李薇烦闷的心情,选项C错误。

  ➤参考答案:C

  3.选文中李薇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AB
反感﹣猜疑﹣顿悟﹣拒绝﹣愧疚猜疑﹣反感﹣拒绝﹣顿悟﹣愧疚
CD
拒绝﹣反感﹣猜疑﹣愧疚﹣顿悟拒绝﹣猜疑﹣反感﹣顿悟﹣愧疚

  →答案解析:根据”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样的邻居真让人无语……这怎么行?”可知李薇对邻居是猜疑。”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李薇的脑子急速地转着。”可知,李薇对邻居借东西是反感。根据”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可知,李薇对邻居借东西是拒绝的态度。根据”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红红的蜡烛。”可知,李薇顿悟、明白小男孩不是借蜡烛而是送蜡烛。根据”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李薇一下子愣住了,继而无力地蹲下来,扶住男孩的肩膀,脸却扭向一边,不敢和孩子面对面。”可知,李薇明白小男孩不是借蜡烛而是送蜡烛,以致于误解小男孩的善意后内心的愧疚。

  ➤参考答案:B

  4.对于题目“烛心”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B
是指停电后蜡烛给小屋带来的光明揭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
CD
代表着小男孩和妈妈的热心肠是对人物美好心灵的赞颂

  →答案解析: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可知,文章以”烛心”为题的原因。送两根蜡烛,本是区区小事,但它代表着小男孩及其妈妈关心刚刚乔迁新居一切尚未安排就绪的邻居的两颗炽热的心。本文题目”烛心”,把”烛”和”心”巧妙组合起来,既是对主题的揭示,也是对人物的美好心灵的赞颂。

  ➤参考答案:A

  5.选文第⑦段是对李薇的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答案解析:”李薇一下子愣住了”是神态描写,”继而无力地蹲下来,扶住男孩的肩膀,脸却扭向一边”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李薇一开始反感邻居,到后来明白小男孩不是借蜡烛而是送蜡烛,以致于误解小男孩的善意后内心的愧疚。

  ➤参考答案:神态、动作、李薇误解小男孩和小男孩妈妈的善意后内心充满愧疚。

  6.请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从心理、语言、动作等角度进行品读,感受形象,体会其性格特点。

  →答案解析:结合文章内容”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样的邻居真让人无语……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李薇的脑子急速地转着。”可知,文中对李薇进行了心理描写,表现了李薇处世冷漠,多疑,以致于误解小男孩的善意。

  ➤参考答案:李薇,“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样的邻居真让人无语……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李薇的脑子急速地转着。”句中对李薇进行了心理描写,表现了李薇处世冷漠,多疑,以致于误解小男孩的善意。

  《烛心》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