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升初结束,尤其是2018年,网上泛滥着各种没有条子就没有机会的言论,让我们普通的家长们忧心忡忡,到底是真是假?如果是真,条子生到底有多少比例?
我本人从事小升初规划工作已有几载,现在根据我的经验来谈一谈我的看法:条子生确实存在,但比例极低,学校越好,比例越低,因为条子的成本越高。
“事实根据”有如下几点:
1,近三年小升初,我至少接触过近600名小升初学员,每名学员的简历我都有浏览,通过学员简历中的家长职业及相关家庭情况,我并不认为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具备成绩不够靠硬关系能进去的条件。
2,我接触过一些家长,与我交谈中就透露过我有某某学校的关系,这种关系有的甚至可以直达目标学校的一、二把手,但是其中不乏最后依然失败了的,原因只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够。
3,我也接触过一些本身就在教育行业工作的家长,有些甚至就在初中或者高中,在与之交谈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并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关系,可以过多的帮助学生,成绩够了可能不需要利用家长这层关系,成绩不够家长的这层关系可能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理论根据”有如下几点:
1,初中名校之所以能够保持中考绝对领先的地位,我认为生源质量至少占据了其中80%的作用,当然,也不可否认,名校的老师自身的教学技能随着优秀生源不断涌现也会被迫性的水涨船高。
2,初中名校为了争夺优质的生源,也算是各显神通,各校之间的竞争更是白热化,在如此追求优秀生源的情况下,岂是一个随随便便的条子便可搞定?
3,新政规定小升初不得纸笔测试、不得学科测试,却仍有那么多学校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种学科性笔试选拔,甘愿冒这种风险,不就是为了获取更多更优质的生源么?既如此,又岂是一个随随便便的条子便可搞定?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总是在强调条子生呢?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条子生,通过多个身边人或者网络的传播,就很可能变成了多个条子生。比如:条子生A的事情被朋友B、C、D三个人知道了,这三个人往往可能彼此并不相识,于是一个条子生A就变成三个条子生:A1、A2、A3。
2,有些在小升初中失利的家长总愿意把失利的原因归结于没有条子,而不愿意承认学生本身成绩的不足,这种心理状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宁可否定自己,也不愿意否定孩子,宁可自己丢脸不愿意孩子丢脸,实际上,这个逻辑存在问题,我认为只有先否定(此处否定指承认并看清不足)学生,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
3,小升初是一场混战,确实存在小部分学生成绩明明足够,却没有进到理想目标学校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家长百思不得其解,也没有人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家长就会被迫性的认为是自己没有条子。实际上,根据我的经验,这里面真正的原因并非是没有条子,而原因可能是小升初招生并非全市同一个分数线,根据不同区的招生名额,不同区的分数线也不尽相同,比如某校全市招生300人,本区招200人,外区找100人,相对而言,一般情况下,该校在本区的分数线自然比外区要低。原因也可能是面试这一关,小升初招生一般情况下会有面试这一关卡,学校有自己对于学生除了成绩以外的考核标准,等等。
4,有些家长在小升初前夕,确实也或多或少找了一些目标学校的关系,一般而言,对方给你的回复基本都是:我尽力。最终学生被录取了,家长便会认为是这层关系起到了作用(当然,也有家长对此表示怀疑,但是这种怀疑不会说出口,还要在那个学校学四年呢),而实际上,被录取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实力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