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上学的事情,一直是每一个家庭重中之重的大事,而不少家庭为了孩子能进入一个好的小学而耗费巨资购买学区房;另一方面,如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也是不少城市一直以来努力解决的问题。
近日,苏州一所公办重点小学就因为这两个问题而争议不断。
江苏苏州一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俗称“菜小”、“草小”)立新小学因校舍被腾退,800多名学生将被整体安排到附近一所公办重点小学——苏州勤惜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勤惜小学)念书。
勤惜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知名学校,也是当地一所重点公立小学。
8月20日晚,勤惜小学的家长群开始流传这一消息并引发争议。
家长们称,这不仅打破了该重点小学之前严格“按学区招生”的传统,让非学区的学生抢占了公立学校的资源。
8月23日,勤惜小学校长表示,虽然两所学校共用一个校园,但为了便于管理,会用铁栅栏等加以“隔离”,对安置过来的800名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并给予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而校方的这一举动,又引发了家长们的新一重担忧:这一做法将学生“区别对待”,会让立新小学的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有可能导致并激化两校学生互相歧视的心理,这对所有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不利。
一道隔离墙,把两所小学的学生家长都惹怒了!
勤惜小学方面有些学生家长因为学校未提前告知及商量而气愤。学生家长曹先生说:
整个事情一直到临近开学,家长得到消息也都是小道消息,校方一直没有公布消息。一直到8月16日,立新小学的家长收到短信通知,我们才知道这个事情。
另有买了学区房的勤惜小学学生家长刘女士说:
勤惜小学一开始就严格划分了学区,只有房产证、户口本地址均在学区内,才能入读。很多家长们不惜高价买学区房,没想到两年之后,该校竟“破例”接收住在5公里之外的民办小学学生,而且数量之大,达到800人。这对我们(买学区房的家长)来说不公平。
还有家长质疑教委的做法:
把公办学校的资源,用来安置民办学校的学生资源,这里面是否需要走一些合法的手续和行政审批?
与此同时,被安置的立新小学家长也很愤怒:
一边是立新小学800名高年级学生,一边是勤惜小学400名低年级学生。同一个学校分割出两个区域,人为制造了两块“空间”,容易引发家长之间相互戒备,学生之间相互歧视、恐惧,最终可能让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给校园安全埋下隐患。
还有立新小学家长直接挑明了:
我觉得这样就是歧视外来工,你们住的房子学校哪个不是外来工建的?他们说我们搬过去会影响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外来工,打工很不容易,谁挣钱都辛苦,不都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吗?换个角度系想想,不要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
勤惜小学家长反扑:
被告知的是租借安置,并不是合并!何况是被隐瞒到开家长会的那一天都没有通知说有其他小学要过来,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读宁缺毋滥积分不收的勤惜背了几百万的债就错了?人家也想教育环境好一点氛围好点也错了?立新租约到期整整跟别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不去给孩子找一个就近、方便的地,而把锅甩给政府,政府强制塞进勤惜,没有跟任何家长商量沟通,这就是人性?同样也是,希望换位思考下,到底是谁,好好想想!再谈教育平等,不买3万多一平的房子,人家让你进去读书?始作俑者是谁?
然后众网友掐架,大致分两派:
1)站队勤惜小学学生家长,认为艰苦奋斗买了学区房,资源不应被人“搭便车”抢占; 2)站队立新小学学生家长队,认为存在教育歧视,资源分配不公。
我们先一起看看涉及到的两所小学的背景情况:
苏州重点公办小学——勤惜实验小学 (图片来源:姑苏文教)
搬迁前的立新小学(图片来源:网络)
从网络资料图看,两所学校硬件条件有着巨大落差。勤惜小学校区2016年才落成,宽敞崭新,设备现代化;而立新小学搬迁前校舍简陋,都是临时简易房,教室太小学生都坐到了门口。
根据公开资料——
苏州勤惜实验小学 苏州立新小学校原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为奏办第十七初等小学校,校舍在北街灵迹司堂(现东北街128号)。之后该小学在民国及解放后又几经易名。 2015年,当地易地重建,将其作为一所优质小学加以打造,2016年该校启动招生。 据进入该小学的家长网友透露:勤惜小学一开始就严格划分了学区,只有房产证、户口本地址均在学区内,才能入读。 苏州立新小学 民办的苏州立新小学校创办于2000年,2008年成为合格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也就是俗称的“菜小”“草小”。 因为没有固定校址,该校经历多次搬迁,在被教委安排租借勤惜小学之前,立新小学一直租用苏州姑苏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姑苏教投公司)的房屋作为校舍进行办学。2017年6月30日,租约到期。 姑苏教投公司曾两次要求其限期搬离,但立新小学并没有搬离,也没有寻找他址办学。今年3月,姑苏教投公司将该校诉至法院。今年7月底,法院判决立新小学在15日内腾退房屋。但直至8月16日,立新小学仍未执行判决。之后立新小学占用的房屋被强行上锁“控制”。
与此同时,姑苏区文教委发布公告称,将对立新小学的学生进行安置。姑苏区文教委公告称,根据法院判决,8月16日起,立新小学的房屋、场地腾清,交给租赁方(姑苏教投公司),因此校舍不能正常教学经营。原在校学生安置到勤惜小学内读书,并请学生家长于8月25日、26日报名。
整个事件的两所学校,一个是当地公办的百年名校、重点小学,一个是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菜小”。
问题就出在:长期被社会“低人一等”看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菜小”学生全部进入重点小学,让那些本来享受重点小学教育资源的家长感觉被侵权。
而这堵隔离墙,则象征性地维系那些本来享受重点小学教育资源的学生家长的权益。这堵隔离墙,隔开的其实是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
当“民校”遇上“名校”,各位家长您怎么看?
如果按两所学校来理解设“隔离墙”的做法,也就是立新小学将校址迁往勤惜小学内并分别运作,此举并无不妥。
但如果说,立新小学已经没了,800名学生经安置后成了勤惜小学的学生。再设立所谓的“隔离墙”恐怕就非常不妥当了,把一个完整的校园人为得隔成两个“世界”,“一校两制”地设隔离墙只会让那些随迁子女觉得比其他孩子“低人一等”。
而另一方面,勤惜小学的家长们为遵从“按学区划分入学”的规则付出了成本——花高价买学区房。结果规则被“打破”,他们难免生出不满,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最后,作为该事件最重要的参与方,勤惜小学作为公立学校,有安排随迁子女同城入学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