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指出,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特长生要取消了?以后小升初、中考都不再录取特长生了?那以后孩子还要不要学特长?
今天,课长请专家为你解读这项重要的升学政策改革。
通知原文:
对于新入学的义务教育学生,要按照随机派位方式均衡编班。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解析:
这是教育部在2014年发文要求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招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之后,再一次发文对特长生招生做出的部署。
日前,杭州都市快报记者采访了杭州一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他说,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应该只是控制幼升小和小升初的特长生招生,高中特长生招生要不要取消,要等更明确的通知。
杭州目前小升初特长生招生比例原则上控制在5%以内,目前有些热点民办初中和部分公办初中有特长生招生计划,接下来具体怎么操作,要看更详细的通知。
每年小升初,都有一些同学通过特长生招生进入心仪的初中学校,这些同学在体育、艺术或者科技某一方面非常厉害。一位初中校长说,这项政策,对一些真正有特长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孩子特长方面非常厉害,但其它方面会弱一些,这些孩子的升学通道变窄了。
对不少家长来说,
取消特长生招生,影响不小。一位家长说,通过特长生招生进入心仪的学校,对一部分家庭来说,有点“曲线救国”的感觉,以后的升学,可能会更加关注孩子的综合能力。
也有家长说,以后孩子在体育艺术科技方面的发展,可能就成为一种纯粹的兴趣培养了。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争议。有的网友认为,义务教育段特长生招生存在种种不合理的地方,给一些为了上好学校而文化课水平不够的学生和家长钻空子的机会,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有失教育公平,取消正当时: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特长生也是很辛苦的,凭借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大学,并不是走捷径,这一政策的出台可能会使很多特长生失去动力。
腾讯新闻今日话题新闻评论人魏巍指出:
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的时代,特长生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但到了今天,为特长生开“绿灯”已经弊大于利。
特长生招生本身也成了一场“应试教育”,很多人在进入名校之后,就会放弃自己的特长,所谓特长不过是一块“敲门砖”。
“特长生”招生,已经完全沦为家庭资源的比拼,不用说农村家庭,就算城市经济略微紧张的家庭,也玩不起这样的游戏。
公立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公平,从取消特长生招生开始,实现公立教育的公平要做的还有很多。
“特长生”已偏离初衷
上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艺术、体育特长生,以培养复合型的学生,带动校园的文体活动。
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唯分数论的时代,对有艺术、体育等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度灵活、宽松的升学选择与录取优惠,有利于一些学生的特长培养与个性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
但如今,特长生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招生用意,变为“择校”的途径。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在财富、人情、权力的浸润下,一些原本需要考生靠实力说话的事情,逐渐上演了“变形记”,变的唯利是图,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实力。当机会公平得不到守卫,特长生招生的制度善意被渐次抽离。
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特长生招生沦为一种“拼爹游戏”“权利游戏”。在利益的驱动下,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考生不惜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来获取“特长生”的身份,用财富、人脉和社会关系铺路,享受加分入学的便利,相比之下,那些普通人家的考生只能“望特长生兴叹”,严重损害了应有的社会公平。
有人利用金钱来获取便利,就必然有人在金钱的驱使下提供便利。在特长生招生变味的背景下,这种招生制度也逐渐变为某些人士敛财的渠道。从人脉铺路、金钱开路,到加分入学,这种变了味的特长生制度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条。
特长生培训也成应试教育
另外,特长生培训本身也成了一场“应试教育”。要有证书,就得送培训班,就得考级;录取时又凭着证书,优胜劣汰。完全拿应试教育的方式,催育特长生;完全像对待应试教育的结果一样,对待特长考证。
就拿乐器特长来说,一些优质学校会有自己的交响乐团或者民乐团,家长就会四处托关系打听,这些学校缺少哪一门乐器的乐手,然后让自己的孩子针对性的去学习应试。至于孩子有没有兴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进入这个学校。
而且以应试为目的的特长培训,最终并不是发展某些特长,甚至绝大多数也不会发展和保持这一特长。因为孩子学习特长的主要目的,就是考级拿证,并不是真的对它有兴趣。更何况,还有很多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特长的。最常见的,是被父母逼着学琴,甚至可以说,孩子是为了父母学琴。许多孩子对一些项目的兴趣就是在逼迫下中扼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