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亲戚家上初中的小女孩突然说不想念书了。
小女孩读书很用功,可是就是成绩不好,哭哭啼啼地说背课文背不下来,自己脑子怎么这么笨?为什么别人看一遍就能背下来,自己背到很晚也记不住?
想想瘦小的孩子每天起早贪黑,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真让人蛮心酸的。
原来读书时候,有些记忆的招数,孩子们真的不知道。
伤心总是难免的,背书总是逃不了的
我们上学时都有这样的体验,除去有些知识需要理解,背一些书总是逃不了的。
比如语文总是要背一些古诗词的。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上这样讲:《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要求背诵240篇,至少背下来推荐的120篇,这个数目多不多?
我也听语文老师们讨论过。
从古至今,文章浩如烟海。他们感觉编教材的人也是费了心思了,这120篇古诗文,哪一篇都是在文学史中有相当地位的,实在是删不下去了。120篇古诗文分到9年,18个学期里学,也真的是不算多了。
大家说,不是反对死记硬背,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吗?
想象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没有记忆就没有想象。
BBC有一部关于记忆的纪录片,讲过一个大脑受损的人。
科学家发现,他的记忆受损影响到了他未来的生活。
他无法记住昨天的事情,同时没法想象明天要去哪里,这真是件可怕的事情。
有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记忆就是为了创造做准备的。
既然背书总是逃不了,怎样才能记住呢?老师只说:今天回家背XX课文,明天我让课代表、小组长检查。
至于怎么背,一人一个方法,那是你的事,老师没法统一布置。
其实记忆是有规律的。
如果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招数”,那就如临大敌了。
第一招:温故而知新是有道理的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编了一些无意义音节,用自己做实验,背完再看多久能忘,后来他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最开始的时候,记忆的材料忘得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
所以孩子们记忆的时候要记住两个字:“重复”,并且是要及时重复。
比如你今天背古诗,好不容易背下来了。
过一天再看,已经忘一大半了!
于是你只好拿起来,从零开始再背一遍。
明天拿起来一看,又完全不认识了!
下次读书记不住的时候,想想上面的图,是不是60分钟就忘了一半了?
所以背书要及时重复,间隔时间越短越有效,别等到全忘了再去复习,那样就等于重新学一样了。
比如看一篇短文的时候,把不会的词划下来,下次看新短文的时候,把上一篇不会的词复习一遍,每次看新短文的时候都把之前不会的词快速扫一眼,直到不会的词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