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王昌龄)

2020-02-24 11:40:44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拼音版.jpg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拼音版注音:

  shí xī liú yǐ luàn , tái jìng rén jiàn wēi 。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rì mù dōng lín xià , shān sēng huán dú guī 。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xī wéi lú fēng yì , kuàng yǔ yuǎn gōng wéi 。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dào xìng shēn jì mò , shì qíng duō shì fēi 。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huì xún míng shān qù , qǐ fù wàng qīng huī 。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翻译:

  石间的溪流已觉撩乱,布满青苔的小道人烟渐渐稀少。

  落日在暮色中隐到东林寺下,尊敬的廉上人还得独自归去。

  昔日曾有归隐庐山之意,况且远离远公不能见面。

  悟道的心性深远寂寞,世态人情是非却多。

  倘若能够寻到名山而去,哪还又指望日月的光辉。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赏析:

  这首诗是王昌龄送别东林寺的僧人"廉上人"归庐山所作。在王昌龄所有的作品中,写送别的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首诗是王昌龄送别诗的经典作品之一,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世情多是非的厌倦和对"道林寂寞"的羡慕之情。

  这首五言古诗,意境幽深,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表达了诗人依依别离之情,以及对隐归山林,远离世情的羡慕之意。

  诗的开篇从石溪、苔径之景入手,连用"乱"、"微"、"日暮"、"独归"等词,营造出一幅夕照下的惜别画卷,构思精巧,不着痕迹。紧接着笔锋一转,点出东林寺所在的庐山适合归隐,远离世情的境况,以"道性"与"世情"的矛盾,勾画出诗人对当世诸多冲突的反思。结句以"寻"和"望"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倾羡之情。

  此诗由近景至远景,由景至人,由人至境,由境至心,由心至情,层层推进,笔断意连,一波三折,余音回荡。是一首送别诗的佳作。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