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二、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三、填空:首联把地点____、时间____、季节____、环境_____全点了出来。
山,晚,秋,雨。
四、后面明明写了浣女渔舟,怎么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五、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几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六、作者诗中出现“松、泉、竹、莲”意象,都是美好高洁的,有何深意?
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
七、尾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志向。
八、写出你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理解。
这一联一静一动,一光一色。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九、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十、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十一、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十二、这首诗选自____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
唐,《王右丞集笺注》。
十三、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十四、山中明明有浣女、渔舟,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是“空山”呢?
这里的“空”应作静解释,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的寂静,因此,才听到山泉流动声,浣女欢笑声,荷叶摆动声;另外,由于山中林木的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所以作者说是“空山”。
十五、人们常称赞王维的诗“诗中的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你能够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明月的清晖,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
十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十七、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