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舍小山·爱此聚沙戏拼音版注音:
ài cǐ jù shā xì , zhī zì fǎ wáng sūn 。
爱此聚沙戏,知自法王孙。
yī yùn yǐng jīn shǒu , dōu wú yǔ záo hén 。
一运郢斤手,都无禹凿痕。
téng shāo wèi guà bì , hé yè yù shēng pén 。
藤梢未挂壁,荷叶欲生盆。
xiào wèn shān yīn dào , qián tōng hé chù fù 。
笑问山阴道,潜通何处付。
僧舍小山·爱此聚沙戏翻译:
郢斤:同“郢匠挥斤”。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
潜通:暗通;私通。
僧舍小山·爱此聚沙戏赏析:
《僧舍小山》共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法王孙”与“法王子”同义,因这首诗押十三元的“痕”、“盆”、“村”韵,为了押韵,故不称“法王子”,而称“法王孙”。这两句诗说:聚沙为塔之戏,来自法王子孙、佛门弟子,这是因目睹佛塔而发,见塔联想到佛典。三四两句,转笔写佛塔建筑技艺高超,巧夺天工,无人工斧凿之痕。“一运郢斤手”句,用“运斤成风”的典故。《庄子·徐无鬼》篇说:“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故以此典故形容技巧入神。“禹凿痕”,即大禹凿山的痕迹,相传大禹为了治水,开过不少山。如山西河津县的禹门,相传为禹所凿,故称龙门。山东郯城的禹王台,相传禹治水凿马陵山通沭水而西,筑台于此,以镇水势。此处的“禹凿”,不过借历史传说喻指人工斧凿之痕,“都无禹凿痕”,说明塔的建筑巧夺天工,非人力所能为。唐代诗人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塔》诗,有“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之句,所谓“鬼工”,即言非人力所能营造,以形容建筑工程的精巧神奇,与此两句诗的写法相似,所不同者此诗用典,岑参则用夸张的描写而已。“藤梢未挂壁”两句,将佛塔宕开,跌入写景。因藤蔓尚嫩弱短小,所以还未曾挂在墙壁上,池中荷叶相连,荷叶之上的嫩茎,将要生出小的莲蓬,因莲蓬(又叫莲房)其状如盆,故用盆字形容,生动形象,从此二句诗看,当为初夏之景。结尾两句,“山阴道”指山洞,由下句“潜通”二字可知。因山小,山洞不可能太长,原本也通不到外面的村庄,故诗人用“笑问”二字,故意提出一问,以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感。
诗中多次用典,写景方面,偶见佳句,只是所描写的佛像、佛塔,若明若暗,让人颇费琢磨推敲之功。后世研究宋诗的人曾说:“唐诗熟,宋诗生;唐诗热,宋诗冷;唐诗放,宋诗敛;唐诗畅,宋诗隔。”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从这首诗看,多少可以领略到宋诗的生、冷、敛、隔。它的用典有些生、冷,感情有点敛,不外放。境界有点隔,如雾里观花,终隔一层。比如僧舍中的小山没有说是天然的山,还是人工堆砌的假山,也不正面写塔,却说爱玩聚沙成塔的游戏;“一运郢斤手”两句,是写假山建造的巧夺天工,还是写佛塔,这均需要研究一番才能下结论,不同的读者,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宋诗“隔”与“晦”的特点。
晁冲之,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江西派诗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晁冲之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