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伤春悲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诗词的一中抒情模式

2019-08-29 15:04:57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首先,中国文化是各国文化中最讲究天地自然的了。

  除却诗词,我们在看古人的赋、记、行、散文等各种题材的文章和史书、传奇、小说中的言论时,常常看到古人用大自然中动植物的习性规律打比方讲道理。

  道家作为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提到“道法自然”,讲究阴阳五行,顺应自然。

  中国古人有着观察自然和体悟自然地习惯。这是一种其他国家的历史风俗文化所不能提供的氛围,一种随血脉流转的社会习性。

  所以对于时时徜徉在自然中地中国文人来说,春去冬来的转换是最鲜明不过的了,也最容易情随事迁,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何况古人也不会有什么钢筋水泥根本感受不到自然地问题,几乎是时时刻刻都处在自然中。

  第二点,说白了也确实是闲的。

  中国自古看重读书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统治者给了读书人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福利。朝廷总把读书人供着,提供衣食让他们生活无忧。所谓“刑不上大夫”只是读书人的特权与优待的一种,甚至除了谋逆,皇帝都是不能杀读书人的,只能流放到很偏远的地方,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穷秀才,保暖都无法保证,但秀才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就凭这一点他就有了县令都很难轻视的底气和地位。

  读书人的幸福生活是挣扎求存的老百姓难以想象,更是梦寐以求的。而安逸的士大夫不用操劳,也就只能风花雪月吟诗作赋了。而随手拈来、俯首即是的作诗素材,也就是大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