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八拼音版注音:
dài gēng běn fēi wàng , suǒ yè zài tián sāng 。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gōng qīn wèi céng tì , hán něi cháng zāo kāng 。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qǐ qī guò mǎn fù , dàn yuàn bǎo jīng liáng 。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yù dōng zú dà bù , cū chī yǐ yìng yáng 。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zhèng ěr bù néng dé , āi zāi yì kě shāng !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rén jiē jìn huò yí , zhuō shēng shī qí fāng 。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lǐ yě kě nài hé ! qiě wéi táo yī shāng 。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杂诗十二首其八翻译:
做官食俸非我愿,耕作植桑是本行。我自躬耕未曾止,饥寒常至食糟糠。饮食岂敢存奢望,但愿饱食吃细粮。粗布以足冬御寒,夏天葛布遮骄阳。纵然这些也难得,实在令人心哀伤。他人皆已得其所,我性笨拙无好方。天理不通没奈何,举杯痛饮将忧忘。
杂诗十二首其八赏析:
此诗较为详细第描绘了诗人自己躬耕不辍的过程,但却仍然不得温饱。他承认任何人可以以适当的方法来谋生,又深感自己拙于生计,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可以看出诗人怨中有坦然,坦然中又有怨语。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