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跋子瞻和陶诗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阅读答案(黄庭坚)

2018-11-19 20:42:48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跋子瞻和陶诗.jpg

  跋子瞻和陶诗拼音版注音:

  zǐ zhān zhé lǐng nán , shí zǎi yù shā zhī 。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bǎo chī huì zhōu fàn , xì hé yuān míng shī 。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péng zé qiān zǎi rén , dōng pō bǎi shì shì 。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chū chù suī bù tóng , fēng wèi nǎi xiāng sì 。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跋子瞻和陶诗翻译:

  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

  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跋子瞻和陶诗赏析:

  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首二句“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孰料东坡泰然处之。诗人平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诗人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开始的“子瞻”到“东坡”,“渊明”到“彭泽”,从称呼上加以变化。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诗人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诗人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诗人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诗人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跋子瞻和陶诗阅读答案(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