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送梁六自洞庭山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2018-03-15 20:42:32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送梁六自洞庭山.jpg

  一、作者将浓浓的离情别意完全融入到诗境之中,具体分析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离情别意的?

  首句写洞庭秋色,景中含情,有一种凄婉的愁绪;次句写“孤峰”也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句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更加显得心事与潮水一般悠悠不绝。

  二、“日见孤峰水上浮”一句中最有意蕴的是哪两个字?试析之。

  最有意蕴的是“孤” “浮”两个字。“孤”字借写山的孤单,实写自己内心的孤单和悲凉;“浮”字明写湖水的波动使人产生浮动之感,暗写自己谪居后飘摇不定的处境和茫然无绪的心境。诗人运用双关的手法既写景,又抒情。

  三、有人评价《送梁六自洞庭山》虽为送别诗,但送别之意似无迹可求,你如何理解?

  本诗字面似与送别相去甚远,实则寓情于景。首句写洞庭秋色,乃作者目送友人时所见,“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次句写“孤峰”也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句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表达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如潮水一般悠悠不绝。

  四、从《送梁六自洞庭山》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

  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

  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

  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五、《送梁六自洞庭山》首句中的“秋”字,一方面点明送别的季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______。

  愁情

  六、《送梁六自洞庭山》第二句中的“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用一“孤”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以峰之孤表现送人者之孤

  七、第三句中的“不可接”,既指有关君山的传说的______,又指________。

  虚无缥缈 友人梁六经洞庭湖入朝

  八、有人说《送梁六自洞庭山》结句“心随湖水共悠悠”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请作简要分析。

  此句的字面意思是自己的心潮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其心情的具体内容没有说出来。如果我们联系诗人此时谪居岳州的处境,其心情应该是十分复杂的,既有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也可能含有对朋友入朝的钦羡之情。

  九 、《送梁六自洞庭山》前二句是实写,后二句是____写;前二句是写景,后二句是____。

  虚 抒情

  八、“日见孤峰水上浮”一句中最有意蕴的是哪两个字?试析之。

  最有意蕴的是“孤” “浮”两个字。“孤”字借写山的孤单,实写自己内心的孤单和悲凉;“浮”字明写湖水的波动使人产生浮动之感,暗写自己谪居后飘摇不定的处境和茫然无绪的心境。诗人运用双关的手法既写景,又抒情。

  九、有人评价《送梁六自洞庭山》虽为送别诗,但送别之意似无迹可求,你如何理解?

  本诗字面似与送别相去甚远,实则寓情于景。首句写洞庭秋色,乃作者目送友人时所见,“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次句写“孤峰”也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句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表达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如潮水一般悠悠不绝。

  十、对《送梁六自洞庭山》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D)

  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故毫无凄婉之意。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

  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