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古诗词 > 正文

蝉李商隐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2018-03-01 16:58:10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蝉》.jpg

  一、李商隐《》的首联写出了蝉的哪些特点?

  1、蝉居高处,意指蝉清高;

  2、蝉餐风饮露,“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二、《蝉》这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自己不得同情、不得提携,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困顿不平之感。表露出自己保持清高廉洁,不改初衷和意欲退隐之意。

  三、这首咏蝉诗之所以最为入妙,关键在于写蝉能达到形神俱似,并采用什么方法来写?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先说蝉因清高,难免受饥,其怨恨之声,实属徒劳,这是正面描写;再说它尽管叫得声嘶力竭,疏落断续,但是所栖之树毫不动情,这是侧面烘托。

  (1)诗如其人,而其人所咏之物往往似己。因此大体了解作者身世,特别是名家的身世和其为人,这对回答好鉴赏问题至关重要。

  (2)咏物诗的创作关键在于“咏物”,要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一境,最好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这是创作的诀窍,也是回答鉴赏问题的诀窍。

  四、“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

  五、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六、本诗颔联对“蝉”处境之悲进行了生动表达,被后代诗家誉为“追魂之笔”,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

  本诗颌联把“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七、诗歌最后一句“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最相“警”的“警”字在这里是警告、提醒之意。“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八、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