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全文(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全文翻译(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无衣字词句解释(意思):
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无衣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qǐ yuē wú yī ? yǔ zǐ tóng páo 。
wáng yú xīng shī , xiū wǒ gē máo 。 yǔ zǐ tóng chóu !
qǐ yuē wú yī ? yǔ zǐ tóng zé 。
wáng yú xīng shī , xiū wǒ máo jǐ 。 yǔ zǐ xié zuò !
qǐ yuē wú yī ? yǔ zǐ tóng cháng 。
wáng yú xīng shī , xiū wǒ jiǎ bīng 。 yǔ zǐ xié xíng !
无衣赏析(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